期刊封有巢氏房屋面皆春晚
  春節前後,固態硬碟瀏覽各地書報攤兒可見,不少期刊紛紛打出春晚牌。如,今年1月27日出版的《中國新聞周刊》(總第646期)封面為春晚化妝間工作照,主打文章為《一臺晚會的誕生·馬年春晚獨家全解密》;《環球人物》推出報道《馮小剛:觀眾的口味讓我困惑》;《Vista看天下》的封面故事之一是《誰搶了趙本山的飯碗·拒絕上春晚,笑翻全網絡》;《中國周刊》用馮小剛的剪影作為封面,主打文章是《猜想:馮氏春晚》。
  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期刊雜誌類售貨員曉曉對筆者說:“社會熱點話題作為主推文章,熱門人物作為雜誌封面,放在書攤上,‘回頭辦公室出租率’就是高。”據她介紹,以春晚作為主打文章的期刊,尤其是在封面出現“馮小剛”、“春晚”、“過年”等字樣的期刊,銷售量或多或少地上漲。其他一些沒有應時報道的期刊,相對來說,銷售情況就遜色多了。
 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、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對筆者說,今年的春晚大熱並不奇怪。“電影導演與電視晚會的新鮮結合,這是第一次,非常有趣”。他認為,春晚報道熱潮中,每個期刊根據自身定位以及特點優勢,推出了不同角度、網路行銷不同程度的春晚報道。這些關於春晚的大規模報道,關註熱點現象、文化趨勢,是期刊以往的一貫做法,可有效拉動期刊銷售數量,提高讀者關註度。
  張頤武說,當前的期刊發展應該把握兩大要點:首先,即結合自身優勢,提供獨到內容。“在多媒體並存並行的時代新竹買房,每一種媒體想要發展,都應該突出自身特點,與其他媒體有所區別”;其次,利用各自的品牌積累,參與社會分享。“傳統媒體相較於新媒體,一般來說具有更強的公信力和品牌知名度,應該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——爭取不再僅僅是報道、調查社會熱點,也能夠參與到社會熱點本身中。”
  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解答私人訂製如何成為國家訂製
  《Vista看天下》借春晚這一話題,推出專題報道《誰搶了趙本山的飯碗·拒絕上春晚,笑翻全網絡》。該文報道了春節期間大熱於網絡的一干笑星達人。其中,有優酷網自製短劇《萬萬沒想到》導演易小星,因走紅網絡而成功進入春晚的大鵬,以及調侃春晚的《百變大咖秀》節目主創演員——藉著春晚餘溫,《Vista看天下》做了一篇另闢蹊徑的“非春晚”呈現。同時,筆者註意到,《環球人物》的春晚報道,則從人物入手。報道專註於馬年春晚總導演馮小剛,結合年前備受爭議的馮氏賀歲劇《私人訂製》,深入分析馮小剛的電影創作之路,及其近幾年的電影線路的風格變換、創新嘗試。
  《中國新聞周刊》關於春晚的報道則更加全面深入。據《中國新聞周刊》總編輯秦朗介紹,出自《中國新聞周刊》的《一臺晚會的誕生·馬年春晚獨家全解密》,共用30頁的篇幅、10餘張台前幕後的相片,數十位春晚關鍵人物的獨家專訪,對馬年春晚做了一次全方面、多角度的專題報道。文章從導演組第一次開會寫起,展示了其從想法確立到最後成型的點點滴滴;它更深入各個外圍節目團隊,呈現出一個個精彩節目幕後工作人員的酸甜苦辣;同時,它還介紹了春晚的導演、視頻、燈光、音響團隊是如何合作的;更重要的是,它直接採訪了春晚導演馮小剛、張國立、朱軍,以第一手的資料解讀了“非傳說中的”、真實的春晚製作。並將春晚這一文化個案,放之中國文化傳統層面進行解讀、評說與辨析,為節後的上班一族所稱道。
  “這是《中國新聞周刊》第一次對於春晚進行大規模報道”,秦朗說,“春晚本是萬眾期待的文化事件,加之今年由馮小剛導演,正如該報道中所寫,‘私人訂製’如何成為‘國家訂製’?全國人民心裡都打個問號。而今後的春晚將如何延續,該文也或多或少作出解答。”
  期刊人的全媒體思路
  秦朗說,從期刊人的視角來看,目前,傳統媒體已經不再拘泥於“傳統”,而是朝向“全媒體”發展。“大部分傳統媒體都已經拓展出自己的官網、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共賬號等新媒體平臺。相對來說,網絡媒體、移動媒體往往缺乏傳統媒體所擁有的基礎載體。如,對於期刊來說,就是按期出版、實實在在拿在手上的這本雜誌。”
  他認為,基於這種發展趨勢,傳統媒體如期刊,相較於新媒體具有兩大優勢。第一,具有較強的整合和深入的能力。“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其傳播的信息內容較為碎片化,整合力較弱。相對而言,傳統媒體尤其是以周、月為出刊節奏的期刊,對於新聞資訊的整合能力更強,深度報道的空間更大,因而報道的價值比較持久,生命力更長。第二,媒體間互信。“新媒體的最大特點是快,所以在處理信息的報道方式上相對粗放。新媒體興起時間較短,和較為成熟的、具有品牌積累的傳統媒體的合作時間不長,當前需要的是,雙方培養深度合作的互信關係。”秦朗介紹,此次《中國新聞周刊》完成深度春晚報道,並且在1月27日即早於春晚3天面世,是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與央視之間良性互動、深度溝通的結果。
  張頤武提出了“硬需求”與“軟需求”的觀點。他認為,一直以來,大多數讀者眼中的心靈雞湯式的期刊,擁有最廣泛和最堅實的讀者群,因為“讀者對其存在著硬需求”。對於財經、時政類的期刊,讀者需求則相對偏軟。因為各個期刊之間具有可替代性。“新聞和熱點就這麼多,很多內容不可避免地趨同,網絡資訊的衝擊更使期刊在新、快等方面失去優勢”。加之期刊的價格大部分介於畫報和書籍之間。“作為一本雜誌,它並不便宜。但內容又達不到一本書的價值”,因此地位稍顯尷尬。因此,未來期刊的發展尚需在摸索中不斷創新。
  秦朗認為,全媒體時代對於傳統媒體提出更大挑戰。思考如何拋棄陳舊經驗、在激變年代走在時代前列乃是期刊生存發展之首要。  (原標題:期刊如何搭上全媒體時代快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q96yqbo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